益丰大药房控股股东“厚信系”减持2424.82万股获得资金5.55亿元的消息引发舆论漩涡,与此同时,资本市场正在上演一场典型的认知错位。在医药零售行业超3.9万家药店倒闭的寒冬里,大众习惯将股东减持与“看衰逃离”画等号,却选择性忽视了一个更本质的问题:行业转型需要真金白银的成本支付。在笔者看来,适度的资本流动很可能是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一个重要环节。
一、被误读的资本语言
市场对益丰减持的过敏反应令人玩味。数据显示,其减持计划披露后,公司股价仅微跌0.41%,随后企稳于合理区间。这种资本市场的冷静反应与社交媒体的喧嚣形成尖锐对比,真正用钱包投票的投资者用沉默表达了对企业基本面的认可。
这里必须澄清三个关键事实:
规模合理性——本次2%的股权变动未突破常规阈值,且早在2024年6月完成预披露,其透明度反而凸显了规则意识;
行业参照系——老百姓、大参林等头部企业同期均出现股东减持,这是行业转型期的共性现象;
资金闭环逻辑——对比益丰2024年4.85亿现金分红,此次减持所获资金量级,属于资本结构优化中的合理流动。
当舆论聚焦5.55亿的资金流动时,还忽略了一个更具说服力的数据:在行业闭店率达5.7%的2024年,益丰营收逆势增长6.53%至240.62亿,净利润提升8.26%至15.29亿。资本市场的轻微波动与这份成绩单的强烈反差,也可以清晰地反映投资者基于基本面做出的理性判断。
二、减持资金的战略指向
不难发现,医药零售业正经历从粗放扩张向精益运营的历史性转折。行业面临多重成本压力:头部专业医药电商平台线上蚕食20%以上市场份额带来的渠道重构成本、医保控费压缩利润的合规成本、近万家低效门店的出清成本……据益丰年报数据显示,2024年,其新增2512家店同时关闭1078家,这种“开闸关闸并行”策略正是行业转型的缩影之一。而这场转型,是需要巨额资金支撑的,例如数字化基建(年报披露,2024年益丰研发投入5082.19万元用于AI选品、智能仓储)、专业网络构建(318家DTP药房需持续投入医保资质维护)、供应链升级(全新打造的宿迁智能仓投运承力撑起7万+SKU管理)等等。
此时,股东减持所获资金,为战略转型打开了潜在的操作空间。不妨设想,这部分资金可能被规划用于激活存量资本,以支撑关键的转型投入。倘若这5.55亿资金被规划用于反哺新零售业务(该板块2024年创收21.27亿,O2O占比81%),那么就有望形成“取之于股权市场,用之于产业创新”的良性循环。这与清仓式减持的本质差异在于:前者是资本结构的战术调整,后者是对产业未来的彻底否定。
回归商业理性,尊重产业规律。医药零售业的转型注定伴随资本阵痛。在数万家药店倒下的行业寒冬里,不管是股民还是普通消费者都需要理性思考:股东减持未必是撤退信号,也可能是为战略转型储备资源的一种务实选择。老话说“不入虎穴焉得虎子”,当行业从规模竞赛转向效率竞争时,那些敢于支付转型成本的企业,才可能赢得下一个黄金十年。
推荐阅读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