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“灵魂有香气的女子”IP创始人、作家李筱懿的视频号知识专栏如期而至。本期嘉宾邀请了青少年心理专家、家庭教育平台“少年大不同”创始人陈瑜老师,和她的书籍《少年厌学》一起,了解孩子的厌学根源,期待帮助更多孩子走出厌学困境。
以下为直播间分享精华
1、做了这么多的深度访谈,在《少年厌学》这本书中,如何选定这12个家庭? 能介绍下孩子厌学的原因吗?
这些访谈积累到一定数量,还是能理出一些逻辑和共性的。根据这些采访我总结出来了孩子厌学的五大原因,分成了三个板块。第一个板块是学业压力。第二个板块是家庭关系,包含了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。第三个板块是学校的人际关系,包含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。
第一个原因,学生的学业压力,也是直接导致很多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。
第二个原因,亲子关系,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,双方会有矛盾和冲突,那么孩子会腾出能量去对抗父母,这也会对学习消耗能量。
第三个原因,父母夫妻关系。如果父母的夫妻关系构建不好,会让这个家庭变得特别风雨飘摇,如果一个孩子心神不宁是不可能把书读好的。
第四个,同伴关系。孩子在一个没有关系的空间里是很难熬的,当孩子回来说学校没有同伴的话,这是个非常重要的信号。
第五个,师生关系。现在教育生态确实有它的问题所在,很多老师的认知、自我情绪管理方面,也是有一定的问题所在。师源性伤害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,很可能孩子先对一门学科产生反抗,进而会影响到全学科。
以上五个原因都是孩子厌学的所在,但这些原因并不是单一存在,会有2-3个一起存在,需要找出最核心的去解决。
2、《少年厌学》中写道:厌学,从来不是自我放弃的躺平,⽽在这些情绪和行为的背后,我看到孩⼦们在启动自我探索。这些小孩在向您倾诉的时候,最触动您的是什么?
首先,当孩子们的人生碰到巨大的痛苦和困境的时候,他们的思考会非常深,会对人生意义有非常深刻的探索,会在终极的意义上去探索人生。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,这点其实很重要。休学厌学,给他们一个契机,等他们从这个低谷中走出来的时候,孩子会拥有非常深刻的思考。
其次这些孩子非常有自救意识,绝大部分孩子是自己不想放弃,他们需要有一定的支持系统,帮他们从坑里走出来。作为老师和家长,不要对孩子落井下石。他们内心的挣扎,正是证明他们是想要变好的一个信号,在他们厌学这个点上,需要的是倾听和支持。
再者,他们有着极强的利他精神,想把自己的故事分享出去,可能自己父母没有办法去改变,但是希望其他的家长看到之后,他们能理解自己的孩子。
3、现在身边有休学念头的孩子越来越多,如果我们在遇到孩子有休学或者终止一段时间学习这样的问题,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出调整?
一个孩子没有满18岁,我们理解他们主要的成长任务就是去学校读书。学习本身就是去学知识、不断社会化、提升自我能力的一个过程。
我们首先需要考虑,孩子休学是不是有必要?这个需要跟专业人士来一起评估:有些孩子的具体化症状,是不是有相应的青少年的心理疾病?孩子是不是已经到了无力学习的地步?如果是的,那就需要有个休学的阶段,给孩子恢复。
在休学阶段,根据五大原因,把孩子休学厌学的原因找到。家庭作为一个整体,共同去解决。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,这个孩子才可以重新复学。复学也是有选择的,包括回到原来的班级、留级等等,这个都是需要在休学复学的阶段,与孩子一起共同商议,而不是家长贸然去做选择。
如果孩子有自己的方向的话,也是可以的。我也对休学的孩子说,如果你有自己想做的事情,那就把自己支棱起来,去找到那个支点,然后往前走。
4、有位读者说孩子休学躺平一年,在家什么事情都不做,只是整天看手机打游戏,越来越“退行”,书里有教家长怎么做的嘛?
孩子还在读书,但是开始明显感觉到他的状态已经不对了,作业拖延隔三岔五要去请假,父母在厌学初期就要开始处理问题了,而不是一味地指责。
第二阶段对抗期,孩子在这个阶段还会有“退行”,可能拒绝跟父母沟通,在自己房间,和外界世界割裂。你看着孩子在打游戏,其实他是极其痛苦的,他会打到自我厌恶,觉得没意思,也对未来极其迷茫,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。这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,如果父母不理解的话,这个对抗期会无限延长,对亲子关系有很大伤害。父母在这个阶段要接纳理解孩子,允许孩子调整。
第三阶段妥协期,父母觉得也没什么好对抗的,所有的一切都用过了,孩子还是这样,无奈退下。但是孩子也能感受到,父母虽然表面上不再对抗了,但是内心并没有完全接纳孩子。
第四阶段修复期,孩子会觉得这个家庭的张力不在了,松弛了,有可能走出自己的房间,也可能会提出一些想法,这也是能量恢复的一些表现。
第五阶段的准备期,是一个试金石,也是对家长的一个考验,这个阶段也会需要很多方法和心理建设。
给家长们的建议,不要在对抗期和妥协期耗费时间,要快速进入到修复期,根据孩子的现状看看到底需要什么,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专业人士来咨询。
李筱懿说这本《少年厌学》,是她今年读过很特别的一本书。它不是以家长或者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厌学,而是让孩子自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。作为曾经被鸡、被卷的孩子,更多的80后90后今天都成为了家长,在这个压力空前、更卷的时代,是否还能“理解”“帮助”“安慰”到我们的孩子,就像帮助当年的自己?这本书,或许会在我们和孩子之间打开一个通道。
期待更多学者大家走进李筱懿的直播间,给读者带来一座“早间精神加油站”,在传播知识的同时,更传递温度和精神滋养。
推荐阅读: